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9月, 2020的文章

別再叫他韓國阿基師:韓國跨界美食天王白種元

圖片
去年有個名字在台灣媒體瘋狂被洗板了一波,就是韓國餐飲巨星白種元。當時他會忽然獲得台灣媒體關注,是因為在韓國知名美食節目《街頭美食鬥士》中介紹的台北美食,讓「台北」這個關鍵字登上韓國Naver熱搜第一名,並讓這幾間店從韓國紅回台北。 這附近有好幾家我都很愛,當時想完了要排爆了 當時這波熱潮也稍微引起我的興趣,因為白種元在節目中介紹的,都不是一般人會去的網美店家,有幾家是我個人鍾愛的口袋名單,也有幾家我連聽都沒聽過。深入在地的程度,在台灣的社群網站上也引起不小討論,看到很多鄉民都對製作單位的認真程度感到吃驚:「怎麼可能會知道這家,就我家旁邊當地在吃的啊!」 不過當時台灣媒體對他的報導,多以「韓國阿基師」稱呼,因此給我的印象,還是比較偏向一個會上電視節目教煮菜的名人,對於在地美食的介紹,也歸功於可能是韓國節目製作的強大,並未將這號人物放在心上。 直到去年到韓國玩時,晚上在飯店「盲看」,看到一個感覺很好看的節目。雖然內容全都聽不懂,但整體畫面節奏主題都很吸引人,也這樣鴨子聽雷的看了快15分鐘,最後當主要人物出現時,發現這個主持人,竟然是白種元? 回台灣之後,對這節目念念不忘,查了半天發現是《 白種元的小巷餐廳 》,就這樣追了起來,而且越看越起勁。同時,還發現台灣好幾個OTT平台也引進了同樣由他主持的《 美味的廣場 》。這兩個節目雙管齊下,讓我不知不覺被捲進「白種元漩渦」中,當我回過神來時,竟發現自己已默默成為他的粉絲了。 然後更覺得台灣媒體封號的不精確。的確,說到台灣廚師名人,這個世代大多數人,第一個想到的都是阿基師。但白種元之所以是白種元,不僅僅是他的廚藝,或者是因為藉由媒體曝光他的廚藝而已。更多的是他對於「飲食」這件事完全投入,乃至於愛屋及烏的強大熱情,所以只要他一但跨界參與,飲食這件事的認真程度就完全不是開玩笑的。 雖然節目呈現多少有企劃或形象的成分在內,但從小巷餐廳第一集開始追到最新跟播,身為忠實觀眾的我必須說,很多小細節真的演不來(如果他真的是演的,可以演得這麼精細我也服了他了)。 尤其是很多餐廳經營的心法和秘訣,我相信幾乎無法有任何節目組人員,能當他的智囊團或幫他出主意。基本上就是他幾十年下來餐飲和品牌經營的內功,還有對於食物餐飲融會貫通的知識,願意這樣無私的分享,對他也只能更加佩服。 這集是近期最愛超感人QQ 他曾在節目中自述,自己因為愛吃,所以開始學做菜;因

[永和]趙媽媽雲南小吃:一點也不雲南,但好好吃!

圖片
喜愛度: ♥ ♥ ♥ ♥ ♥ google資訊:https://goo.gl/maps/LH6EgRsd1t35Gy229 *** 這家店開在家裡附近的小巷子裡,雖然離得很近,但住在這裡三年多了,但從來沒動念想吃。因為本身是非常愛雲南滇緬料理的人,有陣子幾乎每週都要跑一次中和華新街。華新街從氛圍到店家到食物口味,紮實地就是個道地的「小南洋」,加上價格便宜,吃過那裡的餐點,真的不太可能再輕易相信路邊標榜「雲南」的店家或攤販。 每次經過趙媽媽,看見看板上販賣的餐點品項,除了看起來比較雲南的耙耙絲、米線外,還有水餃、陽春麵、意麵、麻醬麵。這讓追求道地的我,實在很難說服自己踏進去啊。 會在意外之下給它一次機會,也是因為那天實在太餓。下雨不方便跑太遠,幾家常去的店又剛好都沒開,抱著去便利商店買即食便當的心情(其實現在很多便利商店食物也都很好吃了),想說就隨便買買,只要填飽肚子就行,於是走進了「趙媽媽」。 店裡比想像中乾淨非常多,桌子一點都不油膩,切小菜的檯子跟醬料區這些最難維持的地方,也整理地非常乾淨。只是用餐區緊鄰廚房卻沒有隔板,排氣也不佳,因此油煙味頗重。點了兩個便當後,卻等了足足20分鐘!整個店裡明明只有兩組客人啊,而且便當不是做得最快的東西嗎,主菜配菜裝一裝就好啦。當下心裡只覺得自己的預測沒錯,果然是一家雷店,連便當都弄成這個樣子。 左下角是溫尪分給我的一點打拋雞 直到我吃下便當裡的第一口菜,才發現:對不起,趙媽媽,我錯了!!!!! 為什麼這樣一個便當要等20分鐘呢?因為「所有」的菜都是現炒的!!!!!吃下的第一口青江菜,竟然還是熱的!!!!! 看看這個便當裡,配菜加上主菜有4道(左下角不算,是溫尪分給我的另一個便當主菜打拋雞),這不就是說客人點一個便當,就要炒4次的菜嗎?過去吃過不管再新鮮的便當菜,頂多就是兩小時內現炒。畢竟做生意也要考量客人的耐性,還是會先做好一定份量的餐點備用,才能快速出餐。算算一道菜炒個5分鐘,5道菜就差不多20分鐘,這一道一道揮汗炒菜的誠意,真的驚嚇到我了。 本來想說會不會是剛好配菜用完了,所以全部重新炒過。但後續去了幾次「趙媽媽」,每次都是這樣,一道菜一道菜的炒。缺點就是,真的會等非常非常久,甚至等過40分鐘的...... 基本上便當菜就是那樣,一般人吃便當時,會期望吃到什麼米其林等級的美味嗎?難道有可能像中華一番小當家一樣,吃下去就龍飛鳳

所謂的低GI健康盒餐

先說,我真的很討厭近年來很流行的低GI便當。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健身風氣興起,這幾年越來越多標榜健康低脂的水煮健身餐。其實外食通常重油重鹹,好的低GI便當為了少油少鹽,大部分都是水煮的,因為無法用重口味壓過不新鮮的食材狀況,食物本身不能太差,相對比較少發生為了降低成本,使用便宜爛菜爛肉的狀況;為了使消費者容易入口,水煮的菜肉也比較需要花心思調味,不太能使用便宜高熱量、化學添加物又多的醬汁。 其實,聽起來一切都很不錯啊:好吃又健康,不正是這個充滿文明病的世道需要的嗎?壞就壞在台灣人最常出現的「一窩蜂」現象。 因為標榜健康,食材也不能太差,食材不太差,單價就跟著上去了。通常一個超過100元的便當,份量大概是一般快餐便當的一半。如果真的相對健康,那不好吃、不便宜就吞了吧,反正主要目的是健康,只要不到難以下嚥,好吃就當成是賺到。 低GI便當剛開始流行時,我也跟著朋友吃過幾家,有些就跟自己家裡水煮的差不多,但有些也頗有家常的清淡美味。雖然價格偏高,也是吃得滿開心的。 但曾幾何時,開始吃到越來越多品質低劣的低GI便當。環境髒亂、食物烹調亂七八糟就算了,連最重要的食材也不新鮮。有次吃到一個便當,除了主菜之外,三樣配菜全都是臭掉的,花椰菜的梗甚至硬到咬不下去。 身為一個苦哈哈賺死薪水的社畜,只是想要填飽每天被公司掏空的身心靈而已。如果每個月要死要活的賺到的錢,卻是浪費在這種菜色上,真的想到就令人火冒三丈。同樣都要吃不健康的食物,一餐也要花上一百多塊,我還寧可拿去吃麥當勞肯德基,至少心理會有種耍廢的快感。 但話又說回來,與其說討厭低GI便當,不如說我討厭的是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。越來越多只想分一杯羹的不肖商人,又要搶進這個定價偏高的市場,分食以「低GI」為名的大餅。為了抵制這個現象,我寧可拒絕加入「低GI便當」的消費流行裡。 想起一個朋友,曾說過一句讓我震驚許久的話,「真不知道你為什麼老說這個很新鮮、那個很新鮮,什麼新鮮不新鮮,我根本吃不出來。」 是否台灣的食物教育仍然不足?大家對品牌和流行的印象,仍大過對食物本身的認識與品味呢?因為不了解飲食文化,更無法建立屬於自己對的飲食風格和喜好,才會造成各種食物店家的一窩蜂現象?

[內湖]阿寶食堂:營養均衡又美味,上班族良伴

圖片
喜愛度:♥♥♥♥♥ FB資訊:https://parg.co/b0pj *** 內科園區因為聚集太多商辦大樓,為了應付週間數以千計的上班族,因此形成了一種特殊的便當和餐車文化。就像在許多工業區,會有專賣便當的人在中午出現一樣,內湖園區也有許多店家和攤販,只在週一到週五中午出現兜售便當,上班日之外的時間則完全不見蹤影。 所以很多好吃的攤販或便當變成了某種期間限定,游離出現,行蹤不明,網路上的資料也不多,只能靠自己尋尋覓覓。找出上班時享用的好吃便當,也成了社畜生活中,一種帶有尋寶意味的苦中作樂(當然如果吃到難吃的,就苦上加苦了)。 對於外食便當個人的喜好是這樣的:一定要新鮮現煮(很多便當都放過頭,整個是油耗味或隔夜菜的味道)、不要太過油膩(個人口味本來就不太愛吃偏油或油炸類)、不能只有主菜好(配菜才是便當的靈魂),食材豐富(炒三色豆不算一道菜!!!),所以最喜歡的是沒有主菜的菜飯便當,家常口味最好。 第一次發現阿寶食堂是因為太晚出來買便當,攤販餐車都撤光了。正在走來走去不知道要買什麼好,忽然看到看到老闆還在收拾餐台,馬上仿佛沙漠中看到綠洲一般衝上前。雖然配菜幾乎沒了,主餐也只剩一種可選,但沒得吃的時候也顧不了這麼多,趕快買一買就是。 沒想到回去坐下之後,打開一吃不得了。首先一個85元的炸排骨便當,這排骨也太大塊了吧!本以為可能就是炸粉很厚,或都是骨頭之類的,但沒有,就是一個紮實不膩,咬下去還有肉汁的超好吃炸排骨。麵衣是我最愛的台式古早味再撒椒鹽,非常酥脆完全不油,排骨肉也很入味,而且不會過於軟爛。 再來就是我非常重視的配菜。這天點的是苦瓜、雪裡紅、豆干,雖然是配菜但都很用心做,苦瓜是炒豆豉,雪裡紅有加肉末,連豆干都配了小魚和青椒,而且口味都不會太重。一個便當吃完就是感覺有肉有菜、營養均衡,小驚喜則是,阿寶食堂連白飯都煮得相當不錯! 滷肉便當也很好吃,而且只要65元,有時候不想吃太飽就會點滷肉便當。雖然單吃滷肉飯的時候,個人喜歡帶肥肉的那種,但吃滷肉便當的時候就喜歡不要太油的(可以再龜毛一點),阿寶的滷肉不肥但也不柴,咬起來還保留一點肉塊的口感,顏色看起來很深但不鹹,反而頗有五香味。 豆皮算是比較能放的食材,總被拿來當作便當菜,但店家就仗著能放,拿來當配菜只是圖個方便。煮之前放,煮好之後也放,客人吃到嘴裡時,都不知道是幾天前的豆皮了。常常不是吃到油耗味,就是有股酸味。因此

[永和]四哥好炒:抱歉不是我的菜

圖片
喜愛度:♥♥ Google資訊:https://goo.gl/maps/waws1zbE82bv3ai7A *** 這家店在FB社團「我是永和人」中不少人推薦,看google地圖的分數也很高,於是找了天嚐鮮。店裡生意很好,客人雖然多,老闆態度都還是很有禮貌,即使一邊炒飯一邊接外帶電話,應對仍然很周到。 但只能說,不管名氣大不大,眾人評價多好,食物就是這麼主觀的一件事,四哥好炒完全不是我喜歡的那種。沒有火香也沒有蛋香,飯粒非常濕黏。著名的鼎泰豐炒飯我個人很喜歡,雖然也是口感偏濕,但恰到好處的飽水,讓飯粒還是非常粒粒分明。四哥快炒偏偏又不是這種,要說是炒飯,或許比較像拌飯,甚或更像不油的油飯。而且拌炒不夠均勻,很多地方都還是白的,回家之後打開飯盒,我的豬肉蛋炒飯已經結塊成四方形...... 或許因為外帶,不是現做現吃多少影響美味度,但因為工作關係,我常外帶炒飯回家配著電腦吃。這一盒是我吃過最黏、最結塊的炒飯,甚至許多街邊熱炒店的炒飯都更有香氣,更粒粒分明。 圖片擷取自google地圖 四哥的炒飯優點是調味清爽(不是沒有味道)不油膩,加上濕黏口感,其實很接近艋舺夜市街邊,配著原汁排骨湯一起賣的蛋炒飯,喜歡這種路線的人應該會滿愛四哥的炒飯。只是對我來說,這比較近似於菜飯了,而不是所謂的炒飯。 另外,本人是個綠色蔬菜狂熱者,被朋友笑過上輩子是牛,號稱沒有討厭的蔬菜,只要是我愛的菜,煮得再難吃也吃得下去。但這盒燙小白菜,是我此生吃過最澀、最苦、最乾的小白菜。無法想像已經加了醬汁,咬起來竟然還可以完全沒有水份,像在嚼纖維很粗的野草。感覺是用已經放了很久,完全乾掉的小白菜來做的。 唉,只能說一樣米養百樣人,大家的口味各個不同,你的蜜糖有時就是我的毒藥啊。

[永和]大福餃子館:料多味美價格超親民

圖片
喜愛度:♥♥♥♥ Google資訊:https://goo.gl/maps/eqrK4xDieESen6db8 *** 這家店就在永和比漾對面的巷子,有次看電影之前在附近繞,發現了這間店,感覺是附近的人懶得開伙時,會來吃飯的地方。 入口非常窄,感覺很像路邊的小攤子店面,沒想到走進去別有洞天,裡面擺了至少10張桌子。雖然裝潢滿亂的,雜物也不少,但比想像中乾淨很多。賣得東西很簡單,但最令人驚訝的是留有這種古早價格,酸辣湯25元,牛肉湯麵只要50元,這真的是太便宜了,牛肉湯麵甚至是漲過價的啊。 點了招牌乾拌麵和酸辣湯試試,本來沒抱很大期待,覺得應該不難吃,但就是一般的麵館小攤子。沒想到口味水準以上,配上價錢完全物超所值。 我是非常愛喝酸辣湯的人,主要是因為很喜歡一口就吃到很多豐富配料的感覺。所以對我來說,配料新鮮豐富還有湯底好喝是重點,不喜歡太多勾芡,調味是否夠酸夠辣也是其次。這碗就完全達到我的期待,店家是以大骨加柴魚做基底,柴魚味偏濃,配料夠多,每喝一口都有湯也有咬得到配料。這麼豐富的一碗竟然才25元,老闆真的太佛心啦。 不過這碗湯與其說是酸辣湯,倒不如說是大滷湯。除了一點酸味外,整體味道都偏淡,不太鹹也不太辣,如果在意調料平衡的人,可能會不太喜歡,但豐富配料與超誠意湯底倒是徹底擄獲我。 這碗乾麵看起來也是平淡無奇,連肉燥和醬汁顏色都很淡,但奇妙的是,整體甜鹹平衡的很好,吃起來很順口。最厲害的是麵條不是一般小吃店的意麵、細麵或陽春麵,而是有點粗的捲麵,配上自製辣椒油非常香,愛吃辣的人一定要加。本來覺得在這家店的菜單定價裡,40元的乾麵好像有點貴,但看到這麵的份量就覺得完全合理了。 這天也點了酸辣湯餃,酸辣湯是一樣的味道,但餃子非常好吃。皮的軟硬剛剛好,很有嚼勁,裡面餡料又飽滿,韭菜和豬肉都很新鮮,咬下去還有肉汁,果然不愧對店名的「餃子館」啊!(但竟然忘了拍照好扼腕😭) 總之很開心發現一間比漾附近的平價小館,看電影逛街時如果肚子餓,不用總是被綁架在貴鬆鬆的百貨裡消費啦。

[永和]津津港式熱炒(已歇業)

圖片
喜愛度: ♥ ♥ ♥ ♥ ♥ google資訊:https://goo.gl/maps/M4QPAwmqBz6GAJMt6 津津在2020年9月歇業,以後如果再也吃不到這麼好吃的平價港式熱炒怎麼辦 😭 *** 這家「津津熱炒」離家不遠,走路約10-15分鐘就到了,老闆和老闆娘都是道地的香港人,賣的是像大排檔那樣的快炒。一盤大多100元上下,因為只是飯麵,乍看會覺得比起一般的60元、80元便當,也不是那麼平價,但是餐點的份量和美味度真的遠超過定價,不管是燴飯、廣炒麵都比外面花里胡哨的茶餐廳好吃太多! 許多有名又裝潢得漂漂亮亮的茶餐廳,一盤燴飯或炒麵可能訂價幾乎是兩倍、份量卻只有一半,吃起來也不怎樣,飯麵煮得不到位,火候也不足。津津不管是炒飯麵或燴飯麵都有鑊氣,吃起來很過癮,完全有餐廳水準。個人最喜愛的四項餐點是滑蛋、豉椒、乾炒河粉和廣炒麵。 滑蛋和豉椒應該都算是燴飯系列,津津的燴飯最好吃的,就是燴料大火現炒,鍋氣很足,而且沒有統一的醬料,所以口味吃起來各個不同。像豉椒就是重口味很過癮的一道,有豆豉、蠔油香氣,配上新鮮洋蔥跟青椒的爽脆,還有黑胡椒的香氣,敢吃辣的再請老闆加上一點自製辣椒,只有一個「爽」字形容! 滑蛋的燴料只有高湯加蛋花和蔥而已。但就是老闆火侯拿捏太好,蛋香蔥香恰到好處,再加上高湯底勾芡,雖然是清爽系的鹽味,還是常常一口接一口停不下來。而且這蛋花,真的太美了,每次吃都覺得好賞心悅目啊,而且幾乎沒有在台灣其他小吃店吃過這樣的滑蛋,大部分的勾芡比例都不對,變得很噁心而不是滑順。而且老闆的肉片給得超多,也都是先抓醃過所以非常嫩,伴著燴料入口,口感一點也不突兀。 另外兩樣很愛的是炒河粉和炒飯。津津的炒河粉真是一絕,每次一入口都讚嘆到底要怎樣可以讓河粉這麼入味,勁道又那麼巧妙一點都不軟爛,也沒有多餘的醬汁,吃完盤底還是非常乾爽。吃乾炒豬肝河的時候讚嘆豬肝的鮮嫩,乾炒叉燒時又驚喜於叉燒的香氣十足,真的是來此必吃。 炒飯雖然也算台灣的道地美食,但或許因為鼎泰豐的關係,最近幾年餐廳裡好像都流行清淡且口感偏濕的炒飯,這種炒飯口感高雅,我也很喜歡,但有時候就是想吃吃重口味,這種時候就會來津津點上一盤炒飯。我比較常點叉燒炒飯,會用是醬油蠔油提味,配上叉燒就是豪邁的重口味。但津津的炒飯跟河粉一樣,不會醬汁太多變拌飯,就是乾爽不膩。 還有不能不提最經典的廣炒麵,這雖然是經典的一

[台北]喆園:服務好氣氛佳,高檔精緻粵菜

圖片
喜愛度:♥♥♥♥♥ google資訊:https://goo.gl/maps/oeMugYyUUs4dvfWQ7 最近不知道為什麼非常想吃港式飲茶,記憶中上次吃港點幾乎有整整一年了。港式飲茶對我來說,是小時候要吃大餐上館子的時候,好不容易會去吃個好料的地方。其實不太記得吃了什麼,只記得一定會泡一壺茶,還有很多阿姨叔叔推著餐車走來走去。 上次吃喆園更久了,大概是六七年以前,只記得是朋友揪就來了。對餐點沒有太大印象,但念念不忘最後上來的那籠黃金流沙包。後來每次朋友找去吃港點我都喜歡點流沙包來吃,但總是少了喆園那種驚豔和口齒留香的感覺,剛好最近太想吃港點,就訂了位回味一下。其實喆園有很多高檔的合菜,脆皮雞大沙公等等,但因為兩個人不好點,加上主要想回味好吃的港點,所以都以點心為主。 這道蕈菇素蒸餃一入口馬上就開心起來,皮薄但又Q勁,有點黏度像是有糯米的口感,好好吃呀!裡面餡料超飽滿,多汁也有脆度,跟蒸餃皮一起咬下真的超滿足。 蘿蔔糕真的太好吃啦,整個蘿蔔糕真材實料超紮實,有蘿蔔清甜,配上蝦米還有叉燒的香味,內軟外酥。整體味道雖然偏淡但不會無味,食材的組合本身就很棒,如果想要口味重一點,配上醬油辣椒也很夠味,不管哪樣都很好吃。 腸粉應該也是去港式飲茶必點的一道,已經好長一段時間都吃平價腸粉,所以這第一口下去又被嚇了好大一跳。外皮滑嫩卻很乾爽,咬著很有彈性,一般吃到便宜叉燒會有乾硬感,而且包成內餡時,常常叉燒是叉燒皮是皮,但這道卻融合的非常好。再配上一點韭菜提香,馬上層次就出來了。 想說點個主餐吃的比較飽,所以又點了這道也是港式經典的豉油皇炒麵。這道的經典程度大概就跟台式蛋炒飯一樣,只有簡單的麵、菜和調料「豉油皇」,但要做得好卻最難。這道有鍋氣,有韭菜香,麵的軟硬度剛剛好,調料也不會過鹹,配上清脆的韭菜銀芽,吃起來很滿足。 這鮮蝦燒賣飽滿無比的內餡、彈牙的口感,還有蝦肉丁的鮮甜,完全不是用便宜的魚漿打混可比。配上蝦卵一起咬,幾乎有爆漿的感覺。 豉汁排骨倒是跟一般餐廳吃起來沒有太大區別,但不是提供碎骨而是滿滿的排骨肉,吃起來也是相當過癮。 一餐飯接近尾聲,不能忘記的就是這讓我心心念念的一籠。 放涼了一陣子拿起來,熱度還是相當燙手。小心翼翼地撕開香軟的麵皮,蛋黃就這樣流淌下來,還帶著濃郁的蛋奶香。吃起來一點都不膩,這完美的比例真的可以一吃再吃,停不下來啊! 喆園的餐點有水準、環境舒

[台北]米其林一星MUME:期待愈高,失望愈大

圖片
喜愛度:♥♥ google資訊:https://goo.gl/maps/BKE8ipXvSiijvx6bA 自從上次和友人一起被侯布雄的料理驚艷之後,似乎默默開啟了我們的摘星之旅。因為還是比較信任米其林的歐洲菜品味,在剔除了幾個2019年的一星餐廳後,兩人就選了MUME做為第二次嘗試的地點。沒想到訂位完沒多久,米其林又公布了2020年的摘星餐廳,MUME再度獲得一星。兩人有點慶幸自己的先見之明,因為名單公布之後,絕對非常難訂位啊! 不過就算不跟別人擠破頭,MUME的訂位本身就困難重重。首先一定要在他們的專門網頁上訂位,不接受任何其他方式預約。再者,預約時就要留下信用卡資料,如果取消就會自動扣款。期時預設他人會無故取消訂位而給予相應的懲罰警告,已讓顧客心中有點不舒服;再來是規定了三種預約時間和相應的用餐時間,無提供點菜,僅有價位相應的套餐可選擇。還沒開始吃飯,就已經讓人感覺,應該是一家相當龜毛的餐廳。 此外,這一年因為疫情關係許多餐廳都有相應的規範,MUME也不例外,但是這規範一如訂位規則一樣冗長。首先來信請我填寫健康狀態確認單,但確認單裡必須填上訂位號碼否則不讓送出。但我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訂位號碼,看了單子說要到訂位確認信裡面找。但訂位確認信裡來來回回看了好幾遍,什麼也沒有,然後發現要先按一個訂位確認連結,跳出新視窗確認你的訂位,在這個跳出來的視窗裡,才會看到你的訂位號碼。......我就這樣按來按去跳來跳去,花掉我快15分鐘。讓我忍不住跟友人抱怨,吃個東西一定要這麼複雜這麼累嗎? 看起來,MUME似乎想把花在流程上的服務人力減到最低。是也能夠理解如果能將這些前置作業SOP得更好,能減輕很多非料理上的心力。但這樣的過程,讓人覺得好像在跟銀行的客服對話一樣,無論怎麼轉接,永遠不會和真正的人講到話。就像我以上打了這麼一長串的前情提要,一個字都還沒提到餐點呢,真是讓人充滿了一種深深的無力感啊。不過好不容易,終於可以開始進入當天的用餐心得了。 當天與友人準時抵達,因為也不必點餐,所以入座後沒多久就開始上第一道菜了。但還沒上菜就覺得有點傻眼,因為服務人員帶著小抄來桌邊跟我們說明今天的菜色,感覺好像有點太不專業了。 第一道是軟絲、烏魚子以及黑蒜,還用了黑醋和蒔蘿油調味,用了這麼多種食材,可以想見層次很多,風味非常強烈。但味道一多總覺得雜音也變多,各種氣味和口感有點互搶,幸好最後蒔